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有颊窝,头背部都是小鳞片;通身绿色,体侧有白色或红白各半的纵线纹;眼睛红色,尾背及尾端焦红色。与白唇竹叶青相近,区别在于本种的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之间有完整的鳞沟;鼻间鳞较小,与头背其他鳞片差别不大,其间相隔1或数枚小鳞。
描述依据标本 福建崇安29雄28雌、建阳1雄2雌、德化15雄22雌,浙江龙泉
1雄,湖北长江1雄,安徽太平6雄5雌、黄山5雌,广西瑶山6雄4雌、龙胜1头、北部2雌,贵州雷山6雄14雌、龙里4雌、江口1雄、安龙1雄2雌、兴义3雄1雌、印江2雄3雌,四川峨眉山1雄4雌、南川金佛山3雌,云南景东3雄1雌、思茅1雌、孟连1雌,江苏武进1雌,吉林长白1雌。共76雄104雌1头,计181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头大,三角形;颈细;尾较短,有缠绕性。10条雄性最大全长770mm,
平均686.lmm,全长为尾长的5.1倍;10条雌性最大全长918mm,平均830.4mm,全
长为尾长的5.5倍。
生活时,背面通身绿色,上唇色稍浅,尾背及尾尖焦红色;头及躯尾腹面黄白色,眼橘红色,体侧有一条白色、淡黄或红白各半的纵线纹。
头背都是小鳞片;仅眶上鳞较大,左右眶上鳞之间一横排有小鳞9—15(平均11.8)枚;鼻间鳞仅略大于其相邻的小鳞,左右鼻间鳞之间相隔1—4(平均2)枚小鳞,仅1号(0.64%)相切,不介小鳞。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之间以鳞沟完全分开,鼻鳞与颊窝
前鳞之间相隔1—3枚小鳞,个别相切。上唇鳞8—12平均(9.9)枚;下唇鳞10—14(平均11.7)。背鳞在颈部21—23行,少数仅19行,偶为22、24或25行;躯千中段21行,仅1号标本(0.56%)为23行,两侧最外1—3行平滑,其余均起棱;肛前均为15行,个别为12或13行。腹鳞雄性154—170(平均162.6),雌性154—172(平均161.96);尾下鳞雄性60—75(平均70.5)对,雌性43—73(平均63.2)对,少数标本的部分尾下鳞成单,肛鳞完整。
上颌骨具中空的管牙、有颊窝。毒蛇。
第二性征:依据福建德化及海南30雄及25雌比较;雄性体侧纵线纹红白各半,前
达口角或眼后下角,后达尾中段或尾基部;雌性体侧纵线纹白色或淡黄,仅占最外行背
鳞的中央,故较细,前端多不达颈部,绝不达眼后下角,后端达尾基部或尾前段。
年龄变异:幼蛇色斑与成体基本相似。安徽黄山地区(太平县焦村吴家)采到的幼
蛇体背多有两行白色细点。
Pope(1935:420)报道福建崇安标本的半阴茎;毛寿先等(1984)与毛寿先(1993)报道台湾标本的半阴茎形态。
曲韵芳等(1981)、陈壁辉等(1991)先后报道竹叶青蛇的核型。
文献记载:竹叶青蛇大陆各地及台湾标本的腹鳞及尾下鳞计数见表143。
描述依据标本 福建崇安29雄28雌、建阳1雄2雌、德化15雄22雌,浙江龙泉
1雄,湖北长江1雄,安徽太平6雄5雌、黄山5雌,广西瑶山6雄4雌、龙胜1头、北部2雌,贵州雷山6雄14雌、龙里4雌、江口1雄、安龙1雄2雌、兴义3雄1雌、印江2雄3雌,四川峨眉山1雄4雌、南川金佛山3雌,云南景东3雄1雌、思茅1雌、孟连1雌,江苏武进1雌,吉林长白1雌。共76雄104雌1头,计181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头大,三角形;颈细;尾较短,有缠绕性。10条雄性最大全长770mm,
平均686.lmm,全长为尾长的5.1倍;10条雌性最大全长918mm,平均830.4mm,全
长为尾长的5.5倍。
生活时,背面通身绿色,上唇色稍浅,尾背及尾尖焦红色;头及躯尾腹面黄白色,眼橘红色,体侧有一条白色、淡黄或红白各半的纵线纹。
头背都是小鳞片;仅眶上鳞较大,左右眶上鳞之间一横排有小鳞9—15(平均11.8)枚;鼻间鳞仅略大于其相邻的小鳞,左右鼻间鳞之间相隔1—4(平均2)枚小鳞,仅1号(0.64%)相切,不介小鳞。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之间以鳞沟完全分开,鼻鳞与颊窝
前鳞之间相隔1—3枚小鳞,个别相切。上唇鳞8—12平均(9.9)枚;下唇鳞10—14(平均11.7)。背鳞在颈部21—23行,少数仅19行,偶为22、24或25行;躯千中段21行,仅1号标本(0.56%)为23行,两侧最外1—3行平滑,其余均起棱;肛前均为15行,个别为12或13行。腹鳞雄性154—170(平均162.6),雌性154—172(平均161.96);尾下鳞雄性60—75(平均70.5)对,雌性43—73(平均63.2)对,少数标本的部分尾下鳞成单,肛鳞完整。
上颌骨具中空的管牙、有颊窝。毒蛇。
第二性征:依据福建德化及海南30雄及25雌比较;雄性体侧纵线纹红白各半,前
达口角或眼后下角,后达尾中段或尾基部;雌性体侧纵线纹白色或淡黄,仅占最外行背
鳞的中央,故较细,前端多不达颈部,绝不达眼后下角,后端达尾基部或尾前段。
年龄变异:幼蛇色斑与成体基本相似。安徽黄山地区(太平县焦村吴家)采到的幼
蛇体背多有两行白色细点。
Pope(1935:420)报道福建崇安标本的半阴茎;毛寿先等(1984)与毛寿先(1993)报道台湾标本的半阴茎形态。
曲韵芳等(1981)、陈壁辉等(1991)先后报道竹叶青蛇的核型。
文献记载:竹叶青蛇大陆各地及台湾标本的腹鳞及尾下鳞计数见表143。
生物学
发现于山区溪边草丛中、灌木上、岩壁上或石上、竹林中、路边枯枝
上或田埂草丛中。1963年5月28日在贵州兴义威舍采到从河中游来的1条雄蛇,全长
(640+182)mm,重117.5g。 1963年6月20日在贵州兴义七舍海拔2000m的山顶捉到盘曲成圈于一竿竹的顶端的一条雄蛇,全长(542+130)mm,重55g。多于阴雨天活动,晴天傍晚亦可见到,以傍晚及夜间最为活跃。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区从4月中旬到9月底都采到标本,并多次观察到竹叶青蛇在夜间有扑火的习性,但对电筒光则不表示反应。根
据在台湾省北部桃园县的观察,竹叶青蛇常栖于竹丛、柑园及灌木丛间,多于夜晚活动,
到沟边摄食(Mao,1970)。关于竹叶青蛇的食性记载,包括蛙、蝌蚪、蜥蜴、鸟及小型兽类。对福建标本67雄及56雌剖胃结果,实胃数41,食物频次百分比为:无尾类成体31.71%,蝌蚪2.44%,蜥蜴4.88%,哺乳类12.190%,无法识别者占48.78%,其中一条头体长为725mm的竹叶青蛇(CIB64I5207)吞吃了一只全长311mm的屋顶鼠;一条头体长为400mm的竹叶青蛇(CIB6416390)吞吃一只全长197mm的鼩鼱(赵尔宓等,1966)。对台湾桃园县产竹叶青蛇剖胃分析,大概除最冷的1—2月外,全年均可摄食,食物包括蛙及蜥蜴,尤以泽蛙为其主要食物(Mao,1970)。耐饿力较强,1962年6月从浙江四明山区带回一条竹叶青蛇,饿了5个月,到11月间饲给几只小蛙,仍然生活良好,安全越冬(黄美华等,1965)。竹叶青蛇为卵胎生,解剖6月间采自安徽黄山的雌蛇,卵有绿豆大。4月12日至6月2日之间自福建南平采到的雌蛇体内有卵4枚,卵径22mm× 12mm,粗略检查,未见形成胚胎;7月10日自福建福清采到的副模标本,全长585mm,体内具有5个已形成鳞片及出现少数色素的胚胎,量其一,全长130mm,充分发育的胚胎可看到有卵齿的存在(Pope,1935)。
垂直分布:150(江西景德镇)—2200m(甘肃武山、文县)。
上或田埂草丛中。1963年5月28日在贵州兴义威舍采到从河中游来的1条雄蛇,全长
(640+182)mm,重117.5g。 1963年6月20日在贵州兴义七舍海拔2000m的山顶捉到盘曲成圈于一竿竹的顶端的一条雄蛇,全长(542+130)mm,重55g。多于阴雨天活动,晴天傍晚亦可见到,以傍晚及夜间最为活跃。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区从4月中旬到9月底都采到标本,并多次观察到竹叶青蛇在夜间有扑火的习性,但对电筒光则不表示反应。根
据在台湾省北部桃园县的观察,竹叶青蛇常栖于竹丛、柑园及灌木丛间,多于夜晚活动,
到沟边摄食(Mao,1970)。关于竹叶青蛇的食性记载,包括蛙、蝌蚪、蜥蜴、鸟及小型兽类。对福建标本67雄及56雌剖胃结果,实胃数41,食物频次百分比为:无尾类成体31.71%,蝌蚪2.44%,蜥蜴4.88%,哺乳类12.190%,无法识别者占48.78%,其中一条头体长为725mm的竹叶青蛇(CIB64I5207)吞吃了一只全长311mm的屋顶鼠;一条头体长为400mm的竹叶青蛇(CIB6416390)吞吃一只全长197mm的鼩鼱(赵尔宓等,1966)。对台湾桃园县产竹叶青蛇剖胃分析,大概除最冷的1—2月外,全年均可摄食,食物包括蛙及蜥蜴,尤以泽蛙为其主要食物(Mao,1970)。耐饿力较强,1962年6月从浙江四明山区带回一条竹叶青蛇,饿了5个月,到11月间饲给几只小蛙,仍然生活良好,安全越冬(黄美华等,1965)。竹叶青蛇为卵胎生,解剖6月间采自安徽黄山的雌蛇,卵有绿豆大。4月12日至6月2日之间自福建南平采到的雌蛇体内有卵4枚,卵径22mm× 12mm,粗略检查,未见形成胚胎;7月10日自福建福清采到的副模标本,全长585mm,体内具有5个已形成鳞片及出现少数色素的胚胎,量其一,全长130mm,充分发育的胚胎可看到有卵齿的存在(Pope,1935)。
垂直分布:150(江西景德镇)—2200m(甘肃武山、文县)。
生境信息
发现于山区溪边草丛中、灌木上、岩壁上或石上、竹林中、路边枯枝
上或田埂草丛中。1963年5月28日在贵州兴义威舍采到从河中游来的1条雄蛇,全长
(640+182)mm,重117.5g。 1963年6月20日在贵州兴义七舍海拔2000m的山顶捉到盘曲成圈于一竿竹的顶端的一条雄蛇,全长(542+130)mm,重55g。多于阴雨天活动,晴天傍晚亦可见到,以傍晚及夜间最为活跃。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区从4月中旬到9月底都采到标本,并多次观察到竹叶青蛇在夜间有扑火的习性,但对电筒光则不表示反应。根
据在台湾省北部桃园县的观察,竹叶青蛇常栖于竹丛、柑园及灌木丛间,多于夜晚活动,
到沟边摄食(Mao,1970)。关于竹叶青蛇的食性记载,包括蛙、蝌蚪、蜥蜴、鸟及小型兽类。对福建标本67雄及56雌剖胃结果,实胃数41,食物频次百分比为:无尾类成体31.71%,蝌蚪2.44%,蜥蜴4.88%,哺乳类12.190%,无法识别者占48.78%,其中一条头体长为725mm的竹叶青蛇(CIB64I5207)吞吃了一只全长311mm的屋顶鼠;一条头体长为400mm的竹叶青蛇(CIB6416390)吞吃一只全长197mm的鼩鼱(赵尔宓等,1966)。对台湾桃园县产竹叶青蛇剖胃分析,大概除最冷的1—2月外,全年均可摄食,食物包括蛙及蜥蜴,尤以泽蛙为其主要食物(Mao,1970)。耐饿力较强,1962年6月从浙江四明山区带回一条竹叶青蛇,饿了5个月,到11月间饲给几只小蛙,仍然生活良好,安全越冬(黄美华等,1965)。竹叶青蛇为卵胎生,解剖6月间采自安徽黄山的雌蛇,卵有绿豆大。4月12日至6月2日之间自福建南平采到的雌蛇体内有卵4枚,卵径22mm× 12mm,粗略检查,未见形成胚胎;7月10日自福建福清采到的副模标本,全长585mm,体内具有5个已形成鳞片及出现少数色素的胚胎,量其一,全长130mm,充分发育的胚胎可看到有卵齿的存在(Pope,1935)。
上或田埂草丛中。1963年5月28日在贵州兴义威舍采到从河中游来的1条雄蛇,全长
(640+182)mm,重117.5g。 1963年6月20日在贵州兴义七舍海拔2000m的山顶捉到盘曲成圈于一竿竹的顶端的一条雄蛇,全长(542+130)mm,重55g。多于阴雨天活动,晴天傍晚亦可见到,以傍晚及夜间最为活跃。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区从4月中旬到9月底都采到标本,并多次观察到竹叶青蛇在夜间有扑火的习性,但对电筒光则不表示反应。根
据在台湾省北部桃园县的观察,竹叶青蛇常栖于竹丛、柑园及灌木丛间,多于夜晚活动,
到沟边摄食(Mao,1970)。关于竹叶青蛇的食性记载,包括蛙、蝌蚪、蜥蜴、鸟及小型兽类。对福建标本67雄及56雌剖胃结果,实胃数41,食物频次百分比为:无尾类成体31.71%,蝌蚪2.44%,蜥蜴4.88%,哺乳类12.190%,无法识别者占48.78%,其中一条头体长为725mm的竹叶青蛇(CIB64I5207)吞吃了一只全长311mm的屋顶鼠;一条头体长为400mm的竹叶青蛇(CIB6416390)吞吃一只全长197mm的鼩鼱(赵尔宓等,1966)。对台湾桃园县产竹叶青蛇剖胃分析,大概除最冷的1—2月外,全年均可摄食,食物包括蛙及蜥蜴,尤以泽蛙为其主要食物(Mao,1970)。耐饿力较强,1962年6月从浙江四明山区带回一条竹叶青蛇,饿了5个月,到11月间饲给几只小蛙,仍然生活良好,安全越冬(黄美华等,1965)。竹叶青蛇为卵胎生,解剖6月间采自安徽黄山的雌蛇,卵有绿豆大。4月12日至6月2日之间自福建南平采到的雌蛇体内有卵4枚,卵径22mm× 12mm,粗略检查,未见形成胚胎;7月10日自福建福清采到的副模标本,全长585mm,体内具有5个已形成鳞片及出现少数色素的胚胎,量其一,全长130mm,充分发育的胚胎可看到有卵齿的存在(Pope,1935)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150(江西景德镇)—2200m(甘肃武山、文县)。
国外分布
国外分布于越南,缅甸,泰国,不丹,锡金,印度(阿萨姆及大吉岭)。
国内分布
竹叶青蛇是本属分布最广的一种,其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大致南起国界,北达北纬30°左右,向西止于东经97°左右,在西部北达甘肃文县(北纬33°左右),在东部江苏宜兴、溧阳曾有未经证实的记载。赵尔宓与严仲凯(1979)报道发现于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大梨树沟(约北纬41020"),认为是一种孑遗分布现象,它是竹叶青蛇在历史时期曾分布于我国北方的一证明。此后不久,蒋建栋(1983)报道在江苏武进县礼家桥
(约北纬31°40")采到竹叶青蛇。吉林(长白)、江苏(武进、宜兴、溧阳)、浙江(除海岛外大陆各区广泛分布,黄美华等,1990)、安徽(皖南山区各县,陈壁辉等,1991)、福建(崇安、建阳、邵武、德化、大田、霞浦、尤溪、南平、福州、闽侯、闽南、福清、诏安、平和、上杭、浦城、光泽、建宁、龙岩、长汀、武平)、台湾(台北、基隆、南投、嘉义、高雄、屏东、宜兰、花莲、兰屿)、江西(贵溪、庐山、景德镇、铅山、南昌、安福、萍乡、上犹、赣州、新建)、湖北、湖南(长沙、浏阳、宁乡、宜章)、广东(东兴、粤北山区)、海南(陵水、白沙、文昌、三亚、乐东、儋县、琼中、海口、琼海)、广西(资源、龙胜、南丹、金秀、百色、那坡、玉林、北流、上思、防城、南宁、桂林、宜山、贵县、北海)、四川(南川、峨眉、古蔺、合江、武隆、沐川)、贵州(贵阳、遵义、绥阳、赤水、江口、印江、兴义、安龙、从江、雷山、贵定、龙里、务川、清镇、安顺、榕江)、云南(昆明、禄劝、大理、景东、思茅、龙陵、绿春、金平、勐海、马关)、甘肃(文县、武山)。
(约北纬31°40")采到竹叶青蛇。吉林(长白)、江苏(武进、宜兴、溧阳)、浙江(除海岛外大陆各区广泛分布,黄美华等,1990)、安徽(皖南山区各县,陈壁辉等,1991)、福建(崇安、建阳、邵武、德化、大田、霞浦、尤溪、南平、福州、闽侯、闽南、福清、诏安、平和、上杭、浦城、光泽、建宁、龙岩、长汀、武平)、台湾(台北、基隆、南投、嘉义、高雄、屏东、宜兰、花莲、兰屿)、江西(贵溪、庐山、景德镇、铅山、南昌、安福、萍乡、上犹、赣州、新建)、湖北、湖南(长沙、浏阳、宁乡、宜章)、广东(东兴、粤北山区)、海南(陵水、白沙、文昌、三亚、乐东、儋县、琼中、海口、琼海)、广西(资源、龙胜、南丹、金秀、百色、那坡、玉林、北流、上思、防城、南宁、桂林、宜山、贵县、北海)、四川(南川、峨眉、古蔺、合江、武隆、沐川)、贵州(贵阳、遵义、绥阳、赤水、江口、印江、兴义、安龙、从江、雷山、贵定、龙里、务川、清镇、安顺、榕江)、云南(昆明、禄劝、大理、景东、思茅、龙陵、绿春、金平、勐海、马关)、甘肃(文县、武山)。
分类讨论
种下分类 Maki(1931)将台湾省竹叶青蛇根据体侧纵线纹之有无及颜色分为3个亚种,即体侧有白色纵线纹者为指名亚种,体侧纵线纹呈红白色各半者为台北亚种(T. graminus formosensis),体侧无纵线纹者为台南亚种(T. g. kodairai)。Pope(1935)认为台北亚种与台南亚种都是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,同时,将Schmidt(1925)所订T.yunnanensis作为竹叶青蛇的云南亚种。毛寿先(1962)报道一孕雌具白色侧纵线纹,体内含有充分发育的胚胎4个(全长201—213mm),其中3雌均具白色侧纵线纹,而另1雄则具红白各半的侧纵线纹,证实Pope(1935)的观点。石溥与张震(1981)对福建武夷山竹叶青蛇体侧纵线纹的比较,作者对福建德化及海南岛竹叶青蛇体侧纵线纹的观察,都说明竹叶青蛇体侧纵线纹的有无与颜色,实为该蛇的第二性征。
海南吊罗山与五指山12雄8雌上唇鳞10—12(平均10.9),下唇鳞12—14(平均
13),眶上鳞相隔11—17(平均13.3)枚鳞,均比大陆各地标本略高。腹鳞雄(n=12)169—178 (172.6),雌(n=7)168—174(平均172);尾下鳞雄(n=12)70—80(平均74.8)对,雌(n=6)66—78(平均71.2)对。其中,尤其是腹鳞数显著高于大陆各地标本。鉴于海南与中国大陆地理隔离充分,故将海南标本订为海南亚种。竹叶青蛇目前
有2个亚种。
海南吊罗山与五指山12雄8雌上唇鳞10—12(平均10.9),下唇鳞12—14(平均
13),眶上鳞相隔11—17(平均13.3)枚鳞,均比大陆各地标本略高。腹鳞雄(n=12)169—178 (172.6),雌(n=7)168—174(平均172);尾下鳞雄(n=12)70—80(平均74.8)对,雌(n=6)66—78(平均71.2)对。其中,尤其是腹鳞数显著高于大陆各地标本。鉴于海南与中国大陆地理隔离充分,故将海南标本订为海南亚种。竹叶青蛇目前
有2个亚种。